长沙晚报掌上长沙2月18日讯(全媒体记者杨蔚然通讯员杨玲)明日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早春二月,乍暖还寒。
节气本用来指导农业生产,但由于它体现了一年之中天气变化的节点,也常被中医学家借用,以指导养生防病。雨水节气,多雾、多湿、多寒,尤其在湖南,冷空气之凛冽不亚于冬季,且温差大,是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骨关节疾病的高发期。因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湛韬表示,此时养生要注意健脾祛湿、防寒保暖和适当运动,这样才能使人振奋阳气、增强抗病能力。
减衣莫急,谨防寒邪
91岁高龄的李爹爹患有哮喘、肺气肿多年,平时受凉后容易发作气喘,近日持续低温雨水天气,李爹爹再次发病,被家人送入医院急诊科,随后在中西医结合科进行住院治疗。医生在抗感染、化痰、解痉平喘和氧疗的基础上,还给予了中药“小青龙汤”治疗,李爹爹的气喘得到了控制,正准备安排出院时,李爹爹在洗澡时再次受凉,很快出现了咳嗽咳痰、气促加重,按原治疗方案效果不佳,医生加用了激素静脉点滴,同时配合中药“苏子降气汤”、“橘枳姜汤”治疗,李爹爹的病情才得以控制。
中医认为,寒邪外袭最易导致各种外感病,也容易引起多种慢性病加重。雨水节气,天地间初升的阳气尚十分微弱,阴寒湿冷,防寒保暖仍是防病养病的基本措施。《黄帝内经》中说养生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对于老年人和正气不足的人尤为重要。
近年国内有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在寒冷季节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增加,与热季相比,寒冷天气心脑血管患者的整体死亡危险增加41%;由于寒冷刺激所导致的血压升高,是这类病人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年,我国有14个省份的数据显示,同样是极端气候,寒冷环境比酷热环境对心脑血管患者健康的损害更大。另有多个研究发现,在寒冷天气下,由于摔倒、肺炎、呼吸衰竭等造成老年人住院率和死亡率都明显升高。
针对老年人和有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寒冷天气时需及时增添衣物,可采取使用空调、暖气、取暖器等取暖措施;减少户外活动,外出需有人陪护;在家要多测血压、心率,有症状变化要及时就诊。
饮食清淡,呵护脾胃
36岁的刘先生,近日到中西医结合门诊看病,春节期间他参加了多次同学朋友聚会,每天都吃得过于营养,这几天出现了腹胀、食欲不振、疲倦乏力,还伴有恶心欲呕、大便黏滞等症状。医生查看其舌头,发现他舌苔厚腻,诊断为“脾虚挟湿”,嘱咐他清淡饮食、减少食量,并开了中药方“参苓白术散”加半夏、枳实、焦三仙等治疗,刘先生服用中药后症状好转。
雨水节气在冬末春初,天地间阳气初升,犹如刚刚破土发芽,且雾露、降雨较多,空气潮湿,此时应谨护阳气,防止寒湿侵表和内生湿气。除了防寒保暖,还需要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一伤,阳气则虚,痰湿内生,应注意饮食清淡,不要暴饮暴食,以防脾胃受伤。
常言“每逢佳节胖三斤”,春节期间,很多家庭餐餐大鱼大肉,再加上相聚时饮酒,导致不少人患上急性肠胃炎;同时,在医院里,因春节饮食不节制导致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的患者也明显增多。从中医角度分析,过多食用肥甘厚味,不但可以造成上述急性消化系统疾病,还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痰湿内生。
陶冶性情,心态平和
刘女士是一名中年家庭主妇,平时身体健康,最近在经历了一些家庭琐事后,开始出现反复头昏、心慌、胸闷,还伴随有失眠、咽喉不适、容易疲劳等症状,来医院做了不少检查,没有发现大问题,再给她做精神量表测试,诊断为“中度抑郁焦虑”,医生告诉她得的是“神经官能症”,建议中医治疗。通过望闻问切,中医诊断她为“郁证”中的“肝郁气滞”类型,嘱咐她多培养兴趣爱好,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给予了中药名方“逍遥散”治疗。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刘女士的症状好转,精神状态得到改善。
根据中医理论,春天属木,天地间阳气稚嫩,有升发之性。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依据“天人相应”的观点,指出在春季人们应当爱护生命,多给予、少索取,多奖励、少惩罚,这样可以使精神愉悦、心情舒畅,从而与春季万物初长的特点相应,有益于身心健康。这里讲的,其实是人们在养生上容易忽视的一点,调节情绪和心态。
喜、怒、忧、思、悲、恐、惊被称为“七情”,在中医理论中是很重要的致病因素。人们在生活中有情绪波动是正常的,但若没有注意及时调整,使得各种情绪波动过大或持续太久,则会损害五脏六腑,导致百病丛生。
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很多常见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精神类疾病、消化道疾病、过敏性疾病、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以及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都与情绪压力过大有关。持续而强烈的不良情绪,甚至可以导致心肌梗死、中风、消化道大出血等危急重症的发生,且并不少见。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已经患有上述慢性病的人,若不能很好地调节情绪,势必将导致病情反复。
适当运动,振奋阳气
家住河西桐梓坡的刘爹爹,有高血压病史多年,他有户外锻炼的习惯,自认为身体还不错,平时没有注意按时服用降压药和测量血压,几天前他不顾寒冷天气,在湘江边进行体育锻炼,突然出现了右边手脚乏力,跌倒在地,讲话不清楚的现象,被同伴送回了家。家人发现他的症状越来越重,医院急诊科,经检查,被医生诊断为“急性脑梗死”。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及时就诊,刘爹爹错过了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适当运动是强身健体的良好方式。
雨水时节,坚持做一些舒缓的有氧运动,如练瑜伽、打太极拳、练八段锦、慢跑等,有助于振奋人体内的阳气,使人在工作、生活中拥有更充沛的精力,同时还可以增强体质和自信心。
此外,适当运动还可以改善消极情绪,具有良好的抗抑郁、抗焦虑的作用。要注意的是,运动的强度、时间需要依据个人情况而定。对于年老体弱者,在寒冷天气,运动应尽量在室内进行,减少户外活动,以免外感寒邪,导致感冒、肺炎、心脑血管意外、跌倒等不良后果。
不妨食用健脾利湿的药膳
雨水时节,养生保健可选用食疗的方式,有不少健脾利湿、药食两用的食材,常见的有:薏苡仁(薏米)、赤小豆(红豆)、淮山、茯苓、芡实、莲子肉、白扁豆、黄芪、党参、陈皮,还有花椒、白豆蔻、砂仁、草果等可用于烹饪的香料。推荐几款老少皆宜的健脾益气祛湿食疗方:
薏米淮山粥:薏米克、铁棍淮山50克切片或切丁、白米克,加入适量水煮成粥即可;只用薏米和白米,不加淮山亦可,称作薏苡仁粥。
茯苓粥:茯苓60克、小米或白米克,加入少许生姜丝同煮成粥。茯苓是极为常用的健脾利湿中药,其性平和,多服无害,且有安神的功效。
陈皮莲子羹:陈皮30克、湘莲30克、薏米50克,多放水,同煮为羹,加入适量蜂蜜调至微甜即可。除了健脾利湿,此羹还有理气、消胀满、化痰的作用。
黄芪炖鸡:黄芪30克、枸杞15克、陈皮15克、鸡肉克,加入适量盐、白胡椒、生姜,共炖煮至鸡肉酥软即成。该食疗方可升阳益气利湿,因加入了陈皮、白胡椒,补而不腻。
中药泡脚也是温阳祛寒利湿的好办法,可用艾叶、生姜、花椒等材料煮水泡脚,水温在40℃左右,每次泡15~20分钟,使身体微似出汗更佳。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下肢静脉曲张、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等下肢循环不良者,则不宜采用此法,以免低温烫伤导致溃烂、坏疽。
艾灸或敷贴温阳健脾祛湿的穴位
在冬末初春时,采用艾灸或药物敷贴的方法进行保健也是不错的选择。温阳、健脾、祛湿的穴位有:
关元:即丹田,在肚脐下三寸处,是常用的保健要穴,有温阳强壮的作用。
气海:在肚脐下一寸半处,即肚脐和关元穴的正中间,同样有温阳、强壮之功,常与关元配合。
足三里:坐位屈膝,先找到膝关节外侧有一明显凹陷处(犊鼻穴),在这凹陷处直下四个横指(三寸),按之有酸胀感的地方就是该穴位,是常用的保健要穴,有健脾、益气、强壮作用。
中脘穴:在上腹正中,肚脐上四寸处,是健脾和胃最常用的穴位之一,也有祛湿作用,艾灸该穴位还可治疗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
三阴交:在足内踝高点直上四个横指(三寸),小腿骨边缘后面,按压此处也有明显酸胀感,是治疗脾胃虚弱、内有水湿的要穴。
阴陵泉:屈膝后,在膝关节内侧稍下,小腿骨边缘后面,是利湿最常用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