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均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消化道癌仍然是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顽疾”。我国是消化道疾病大国,也是消化道癌大国。全球每年一半以上的食管癌和胃癌发生在我国,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三大消化道癌的发病和死亡例数在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中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居高不下的发病率让人触目惊心,持续“低迷”的早期诊断率更使人扼腕叹息。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在我国的早期诊断率仅15%左右,这也相应地导致消化道癌五年生存率低、预后差。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说“胃肠癌一发现就是晚期”,“开刀、放化疗折腾了那么久,病人最后也没活过5年”。
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实际上,消化道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晚期消化道癌。只要扭住关键的“三早”,即早防、早诊和早治,我们就能做到防癌于未然、诊癌于未觉、治癌于萌芽,让消化道癌不再是不治之症,也让我们国家彻底摘掉“消化道癌大国”的帽子。
早防——防癌于未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消化道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癌”。因此,完全可以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根源上避免一部分消化道癌的发生。
(1)戒烟限酒:烟酒几乎是所有癌症的共同危险因素,消化道癌也不例外。烟草及其燃烧产物中有多种致癌物质,不仅影响呼吸道和肺,也能随着血液循环散布到全身。酒精的危害性不言而喻,而我们的食管和胃黏膜首当其冲。长期过量饮酒也会损伤我们的肝脏和胰腺,导致肝硬化、胰腺炎,甚至肝癌和胰腺癌。因此,戒烟限酒是预防多种癌症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
(2)健康饮食:胃肠道是储存和消化食物的器官,食物的质量也直接影响胃肠道的健康。
①减少致癌物摄入:经常有新闻报道称:“年轻人因长期吃泡面、烧烤、外卖和剩菜等罹患胃癌”。这样的论调虽有些怂人听闻,但也的确有警示意义。N-亚硝基化合物是食物中最常见的致癌物之一,而剩饭剩菜、烧烤、腌制食品中亚硝基化合物含量高于新鲜食物,因此应尽量避免长期过量摄入。
②注意餐饮温度:中国人经常有“趁热吃、趁热喝”这样的习惯,但这对于食管黏膜却是有害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经把65℃以上热饮定义2A类致癌物,我国多个食管癌高发区居民也均有喝热茶的习惯。
③保持膳食均衡: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膳食中红肉(猪肉、牛肉和羊肉等)摄入过多、油脂摄入过多均有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均衡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适当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多摄入膳食纤维(粗粮、果蔬等)有利于保持胃肠道和人体健康。
(3)适量运动:肥胖是结直肠癌、食管腺癌的明确危险因素。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不仅对心血管、骨骼和血糖有益,对消化道癌也有一定预防作用。
(4)作息合理,心态健康。
早诊——诊癌于未觉
决定消化道癌预后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开了多大的刀,也不是用了多好的药,而是癌症发现得有多早。早期消化道癌大部分可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实现治愈,五年生存率在95%以上;而中晚期消化道癌患者即使经历手术和放化疗,承受巨大痛苦和高昂花费,5年生存率仍不足30%。这就是“早诊”的重要意义所在。
遗憾的是,消化道癌在早期没有什么特征性的表现,也难以靠抽血化验发现。等到出现了症状再去做检查,肿瘤往往已经进展至中晚期。消化内镜(胃镜和肠镜)是诊断早期消化道癌最可靠的手段。因此,我们强烈建议消化道癌的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有消化道癌危险因素的群体)即使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也应该接受胃肠镜的筛查,做到诊癌于未觉,才能避免晚期癌的悲剧。
胃镜检查肠镜检查早治——治癌于萌芽
消化道癌只要发现的足够早,肿瘤没有黏膜下深部浸润,也没有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完全可以不用开刀,在消化内镜下实现根治性切除。目前消化道癌内镜下根治性切除的首选术式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就像“削烂苹果”一样,把肿瘤组织剥离下来。这种技术不需要开膛破肚,也不需要切开胃和肠子,术后几天时间就能出院并逐渐恢复,对于早期癌能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基本步骤科普——控癌靠大众
“三早”防控理念固然有效,但仅靠医护人员的“一厢情愿”是难以实现的,也要走“群众路线”。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只有依靠科普,我们的防控理念才能具有生命力。目前,还有很多人不了解“三早”防治理念,不知道如何践行“三早”,这就表明我们的科普工作还存在巨大的空间。
置身融媒体时代,信息产生和传播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信息的传播体量呈指数式上涨,但传播门槛大幅度下降。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某些医学科普内容的随意性,甚至误导性。为此,我和我的团队依托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这个权威平台,计划围绕消化道癌早诊早治、胃肠镜检查、急慢性胰腺炎诊治等方向发布系列文章,力求兼顾科学性、趣味性和传播性,打造消化系统疾病科普精品内容,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