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糖尿病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地人民的常见、多发病,且病发率有急剧增长的趋势。而要判断自己是否患上糖尿病,首先需要知道正常血糖范围。以往空腹血糖标准范围是3.9-6.1mmol/L,但随着如今人们的饮食、作息习惯的改变,血糖标准也修正为4.4-6.1mmol/L,意味着过去的血糖偏高对比现在的标准可能属于正常情形,也代表着不可太早太急地自行服药控制血糖。
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是维持机体日常活动的重要物质,可通过消化食物、分解肝糖原及非糖物质转化获取,通过氧化分解、转变成肝、肌糖原储存与合成其他如脂肪、蛋白质等物质三种途径代谢掉。一旦糖代谢失衡,可对整个身体生理过程造成巨大影响,故将血糖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十分重要。
葡萄糖的作用
①充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葡萄糖可经氧化、无氧分解生成大量的ATP,为机体活动提供能量。
②参与水、电解质平衡。机体的进水量同出水量处于一个动态平衡,水分是运输营养物质至各处组织器官的重要基础载体,可介导诸多生理反应,起润滑、保护之效,帮助排出代谢废物、毒素、调节血压、体温等;细胞内、组织间存在大量的电解质,常知的有Na+、K+、Ga2+、Cl—、Mg2+、HCO3—等,在维持细胞膜的上的电通道开闭、神经信号传递、渗透压及酸碱平衡、参与其他物质合成代谢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些过程都需要葡萄糖分解供能或直接参与,如葡萄糖的代谢物之一CO2溶于水可成为H2CO3、HCO3—等重要电解质。
③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一般免疫球蛋白(Ig)用葡萄糖溶液输送,因后者可促进Ig的再生成。
当血糖升高,排出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可能性外,可考虑为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DM)。
糖尿病前期指血糖高于正常值却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一个阶段,分为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异常。
此时期与糖尿病最大的区别在于存在逆转性,即通过改正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等,或根据患者情况结合降糖药物控制,可完全恢复至常人水平。
糖尿病分型
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是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分型标准:
(一)1型糖尿病/T1DM此型基因遗传因素占主要,胰岛β细胞破坏,造成唯一降糖激素胰岛素绝对缺乏。
·免疫介导性/1A急性型+缓发型
·特发性/1B无自身免疫证据
(二)2型糖尿病/T2DM最常见,多为后天因素导致,开始多为胰岛素抵抗为主+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病情进展后常变为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
(三)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是依据从环境因素至遗传因素或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上病因较为明确的一类高血糖状态。
1.胰岛β细胞功能的基因缺失:
·青年人中成年发病型糖尿病/MODY
·线粒体基因突变DM
·其他
2.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A型胰岛素抵抗、脂肪萎缩性糖尿病、妖精貌综合征、rabson-mendenhall综合征等
3.胰腺外分泌疾病胰腺炎、胰腺肿瘤、胰腺切除术/创伤、胰腺囊性纤维化病、纤维钙化性胰腺病、血色病等
4.内分泌疾病库欣综合征、胰高血糖素瘤、指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甲状腺亢进症、生长抑素瘤等
5.药物或化学药品所致DM喷他脒、Vacor、烟酸、糖皮质、甲状腺激素等
6.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7.少见免疫介导性糖尿病stiff-man综合征、抗胰岛素受体抗体等
8.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Down综合征、Turner综合征、Wolfram综合征等
(四)妊娠期DM
怀孕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糖代谢异常,除外孕前已患糖尿病群体
(一)基本临床表现
“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
血糖上升→渗透压利尿→多尿→口渴多饮;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脂肪分解增加+蛋白质代谢负平衡→乏力消瘦、儿童生长发育受阻;患者常感饥饿多食;
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外阴为多);
血糖升高过快可使眼房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致屈光异常而视物不清
部分患者无异常症状,需进行检查明确。
(二)常见类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1)1A诊断时临床表现差异大:轻度非特异性症状、典型症状或昏迷;多数青年人起病急,较易判断,某些成年人起病隐匿;此型大多数病人血浆基础胰岛素水平低,经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曲线低平,可查出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
1B多为急性起病,β细胞功能受损显著,可出现酮症酸中毒,但β细胞功能经治疗可好转,自身抗体阴性。
(2)T2DM多为40+群体发生,起病不明显,常有家族史,检查时β细胞功能表现差异大
(3)MODY:①有三代及以上的家族遗传史;②发病年纪多见于青年;③酮体代谢无明显异常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遗传自母亲;发病年纪小;胰岛β细胞逐渐受损,非免疫性因素;可伴发耳聋(神经源性)
糖皮质激素所致糖尿病:此类患者用糖皮质激素后糖尿病发作或加重,停用后糖代谢恢复
(4)妊娠期糖尿病:常见于妊娠中、末期,分娩后血糖可恢复正常,但患1型DM风险增大
(一)糖代谢异常严重、控制程度检查
·血糖、尿糖测定
·OGTT试验常用于DM前期检测
·GHbA1+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
(二)胰岛β细胞功能检查
·胰岛素释放试验
·C肽释放试验
·其他:如静脉注射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等
(三)并发症检查多在病情急重情况下进行,检查酮体、电解质、心脑重要器官等
(四)相关病因、发病机制检查胰岛素敏感性检查、基因分析等
主要以控制高血糖及相关代谢紊乱+防止病情转急转重为主要目标,同时注意老年人血糖不可控制过低,避免低血糖产生更大危害。
1.患者教育
2.医学营养治疗—合理控制总热量;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
3.运动治疗
4.血糖、并发症、其他CVD危险因素监测
5.药物治疗—口服降糖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格列酮类;AGI;DPP-IV抑制剂;SGLT-2抑制剂
注射制剂: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
结语:血糖在查出偏高时不用惊慌,先对照新标准自行判断,若属于异常或疾病范围,尽早求医,积极配合治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