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m.39.net/pf/a_5197605.html又是一年春节时家人朋友团聚一起相信很多人抵挡不了美食的诱惑甚至开启暴饮暴食模式
殊不知
饮食杂乱,暴饮暴食
等一系列生活中的陋习
都可能成为一些急症的诱发因素
春节“吃坏了”!
医院东区急诊科
已收治10例胰腺炎患者
据了解,最近
苏州医院东区急诊科
已接连收治了近十例胰腺炎病人
既有年近九旬的老人
也不乏三十来岁的年轻人
↓↓↓
年初二凌晨
30多岁的康女士(化名)突然腹痛难忍
当她来到
苏州医院东区急诊科时
已是大汗淋漓,面色苍白
通过检查
康女士被确诊为“急性胰腺炎”
随后被收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
康女士身高cm
体重却高达斤
平时饮食习惯并不好的她
加之近来暴饮暴食
这才导致急性胰腺炎发作
根据患者血液标本实验室结果来看,患者血液检查项目中多项数值爆表,“乳糜血”三个字赫然显示在报告单上,部分检验项目已经无法测定。在血液灌流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液粘滞,肉眼可见血脂漂浮,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经过近4小时全力救治
康女士慢慢清醒过来
她表示
“以后再也不多吃了
等出院了要健康饮食,努力减肥!”
重症急性胰腺炎极度凶险
医院医生重要提醒!
春节期间很多人饮食杂乱,暴饮暴食也往往成为急性胰腺炎的高发期医生表示
一旦患者发生胰腺大部缺血性坏死或者继发感染,成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全身病理改变和随之而来的严重并发症,这种情况往往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死亡率约为5%~30%,可谓极度凶险。
苏州医院医生
提醒广大市民朋友
急性胰腺炎多数和饮酒以及胆道系统结石有关系,所以急性胰腺炎患者在饮食上要特别注意,避免饮酒,高脂饮食。如果有胆道系统的疾病,比如结石炎症,还要尽早处理行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和胆道系统炎症的控制。即使症状缓解之后,在饮食上也要特别注意,要清淡饮食,避免高脂油腻性食物。
除此之外
春节期间还有这两类疾病高发
一起来看看吧~
1
关键词一:鱼刺卡喉
过年就得“年年有余(鱼)”这也直接导致了每年春节期间鱼刺卡喉需急诊求医病例大增近日,苏州医院北区耳鼻喉科一天收治了4位被“鱼刺”所伤的患者姚女士(化名)就是其中一位2月11日,大年三十早上,已经折腾了一个晚上的姚女士急匆匆地来到苏州医院北区。原来前一天夜晚,姚女士一家人早早的吃上了热腾腾的小年夜饭,都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姚女士最爱吃的鱼上来了,谁知吃到一半,一根可恶的鱼刺驻扎到了的喉咙,一家人各出主意,白醋、饭团使尽浑身解数,咳也咳不出来,疼痛的感觉丝毫未减,咽口水也扎。
忍了一个晚上,医院。医院北区耳鼻喉科主任林志强通过询问病情、病人自己处理方式以及疼痛表现判断极大可能存在鱼刺卡喉,而非简单擦伤,在间接喉镜及姚女士较好的配合下顺利找到并取出了一根长约2cm的“罪魁祸首”。
姚女士表示,她完全没有察觉,更不知道是吃的时候没注意,还是饭碗里混进了一根鱼刺,等发现时,它已经在喉咙里“安家落户”了,爱吃鱼的她也是人生第一次遭遇到这种事。
据了解,当天上午,苏州医院北区眼耳鼻喉科门诊病人中就有四位也是鱼刺患者,其中一位年长的老阿婆让医护人员印象深刻,她是第四次卡鱼刺了。林志强向病人解释道每逢佳节被鱼刺卡到喉咙里的人特别多,这种情况很常见,但人们对于卡鱼刺的处理好多属于误区。
鱼刺卡喉非小事
大家务必要重视
耳鼻喉科主任林志强提醒,鱼刺卡喉勿信江湖偏方,喝陈醋、白醋不能软化鱼刺都没有用;吐出食物可能混有鱼刺不要再咽下;更不建议吞白饭,鱼刺可能会推入更深处。如果鱼刺较大又进入食道,引起食管黏膜损伤,刺穿食管甚至大动脉,引起食管穿孔、出血,若刺入肺部,会造成更大的损伤,甚至需要手术取出。春节吃鱼需谨慎,吃饭切忌狼吞虎咽,遇到情况要及时就医。
2
关键词二:饮酒吃药
今天大年初四
相信很多人已经酒过几轮啦
但是
小卫不得不提醒各位海量壮士
酒后这些东西可千万别碰
!!!
因为
喝酒高峰季+感冒高峰季=猝死高发季
真不是小卫危言耸听
每年这个时候悲剧频现
不信你看
医生提醒
注射、吃完头孢类药物再饮酒,主要症状是面部发红、头痛、恶心、呕吐,严重可导致心跳过速、心衰、急性心梗、危及生命。
建议:
1.吃完头孢类药物,一个星期后再饮酒,这样相对比较安全。
2.吃完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后,也不要再喝酒。
3.吃完头孢类药物,最好不要服用藿香正气水等含酒精的药物。
这些药和酒同服很危险!
感冒药+酒=肝衰竭
绝大多数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用于治疗感冒发烧及缓解疼痛。而对乙酰氨基酚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有*的代谢物质,需要与体内的还原性谷胱甘肽等保护因子结合才能降低*性。
过量饮酒时会消耗大量的体内的谷胱甘肽,致使对乙酰氨基酚生成的代谢物无法与谷胱甘肽结合,增加肝脏衰竭的风险。
头孢类+酒=*药
头孢类抗生素加酒就等于*药。因为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进入体内先转化成乙醛,继而在酶作用下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而头孢类抗生素会抑制乙醛继续转化排出,乙醛积蓄过多可导致患者出现面部及全身皮肤潮红、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胸闷、心悸、视觉模糊、腹痛、腹泻、气急、出汗等症状,甚至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急性心衰、心肌梗死、休克等严重症状。
用药者饮酒后5~10分钟即可发病,反应持续30分钟至几个小时,严重者甚至会致命。
降压药+酒=低血压休克
服用利血平、卡托普利、心痛定、硝苯地平、肼苯达嗪、地巴唑等降血压药期间,喝酒可能会引起血管扩张,从而出现低血压性休克,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因为酒精具有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和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可增强降压药的效果,引起头痛,甚至休克。部分降压药如复方降压片、复方双肼屈嗪与酒精合用也可能会使血压急剧升高。
降糖药+酒=低血糖休克
在使用优降糖、降糖灵、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二甲双胍、胰岛素等降血糖药期间,不能同时饮酒,因为酒精具有增强这些药效的作用,两者相遇,可引起头昏、心慌、出冷汗、手发抖等低血糖反应,严重者可发生低血糖性休克,危及生命。
抗过敏药+酒=嗜睡昏迷
苯海拉明(如强太敏)、氯苯那敏(如扑尔敏)、赛更啶等与酒同服,可引起嗜睡、精神恍惚、昏迷。因此,服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期间应忌酒,否则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此外,在服药期间以及停药后的两周内都不要饮酒,还要注意避开一些含有酒精成分的食品或药物,如酒心巧克力、藿香正气水、含酒精饮料等。
如果不确定服用药品之后能不能喝酒,最好咨询专业医生。
假期还剩最后3天小卫要唠叨一嘴节日期间仍应保持良好饮食习惯规律进餐,八分饱为宜不要过分油腻,更不要大量饮酒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做到的点赞,点“在看”
来源:引力播、名城苏州网、紫牛新闻、医院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