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又被叫做仲夏之月。汉族民俗里认为农历五月是“毒月”,其中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这九天又被认为是“九毒日”。
关于“五月毒月”的说法,早在东汉就有迹可循,直至隋朝出现了明确记载。杜公瞻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
五月之所以被称为“恶月”、“毒月”,王充在《论衡·言毒篇》是这么解释的:“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
也就是说,古人之所以认为五月是“毒月”,是因为五月正是太阳最盛的时候,暑气重导致万物毒素增加,对人体产生危害。
古人在“毒月”这个时间节点上会格外注重养生禁忌,为此衍生了很多“规矩”。而这些“规矩”以今天的视角看来,是有科学依据的。
五月养生注意:食品不过夜、贪杯不可有、日晒不宜多、饮食不该挑、入眠不应晚、喝水不能忘
食品不过夜
古时候的人认为仲夏重午天地纯阳正气极盛,把午月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这时期火旺至极,食物难以存放。在保鲜技术落后甚至完全没有的古代,食物过夜意味着细菌大量滋生,食用后容易腹泻。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端午时节正值一年中的夏季,气温高,食品不耐存放。食品过夜营养价值下降,甚至发生变质。不明就里吃下之后,轻则肠胃不适,重则还会食物中毒。
贪杯不可有
至于“贪杯不可有”,道理不言而喻。端午节虽有喝雄黄酒的传统,但美酒虽好,却不能贪杯。不然就会加重体内湿气,酝酿邪气,使人浑身乏力,甚至生病。现代医学也证明了,酒精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过量饮酒还会损害肝脏,造成心肌炎、胃炎和胰腺炎等多种病症。
日晒不宜多
五月正值我国的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紫外线强烈。长时间暴露在日晒之下,皮肤容易出现发红、蜕皮等晒伤症状,严重会增加罹患皮肤癌的机率。长时间暴晒时,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尤为明显,不仅会损伤视力,还会增加白内障等视力问题的发病率。
饮食不该挑
盛夏炎热,许多人不思饮食,又或者一味只吃自己想吃的,不喜欢的一概不碰。其实,饮食上要讲究“荤素搭配”和“精细互补”才是正确的。常言道:药补不如食补。日常饮食中既要满足日常的口腹之欲,也要做到营养均衡。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如果过于挑食,所摄入的营养元素就不够全面,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都难免下降。
入眠不应晚
农历五月,白昼比之前的月份更长,入夜更晚,夜晚也更短。往往在这种时候,人体的生物钟也会随之改变,新陈代谢的速度也会降低。因此,夜晚入眠的时间不应过晚,否则会使人体内分泌失调。早睡能够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使人体更早地进入自我修复的睡眠期。
喝水不能忘
五月的气温增加,容易出汗,能量消耗增加。此时增加水分的补充必不可少,仅仅依靠日常食物中的水含量是远远不够的。喝水不仅能够补充自身细胞内水分,平衡血液。还能够增加促进人体排尿,帮助排泄废物,加快新陈代谢。
五月毒月,养生小窍门学起来!
一、食物宜精不宜杂,宜简不宜多。优质食材不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还能提高身体素质。避免过多的食物浪费,保持食材的新鲜,才能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营养。从环保的角度看,是节约。从中华传统文化看,是惜福。
二、注意防蚊防虫,注意环境卫生。现代生活随身携带香囊比较难,但外出注意防蚊防虫,却是必须的。在家也要注意环境卫生,定期清理积水,避免滋生蚊虫。也可以通过燃烧蚊香来驱赶蚊虫,原理类似烧艾草。有需要的还可以养护几盆薄荷、驱蚊草,这与古人插菖蒲的作用相类似。
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古人对日常起居十分看重,事无巨细均有“规矩”,例如“食不言寝不语”。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生活习惯却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体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早睡早起、多做运动多喝水、补充维生素等,有助于日常保健,调理身心。
四、保持情绪稳定,不轻易动气。古语有云:气大伤身。生气动怒时,人体会分泌“儿茶酚胺”,使血糖升高,增加血液和肝细胞内的毒素。现代科学也证明了,长期抑郁或生气会导致乳腺血流不畅,引起乳腺增生。因此,保持情绪稳定,不仅有助于心理健康,还对保持身体健康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