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脏腑经络经穴的临床运用 [复制链接]

1#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中医在临证时必不可少的诊治方法,是指导针灸运用经络经穴的先决条件。临证之际经络经穴能否应用自如,就可决断疗效的优劣、治愈的迟速、治或不治等,则为辨证选经配穴的重要性。笔者多年临床实践体会,若要在临证时做到恰如其分的应用,就必须掌握理解中医的脏腑、经络、腧穴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故而在此我再将古籍所学融会,并结合临床实证心得给大家稍做讲述,望大家不厌其繁,与我一起重温经典再为提升。

一、脏腑

中医医学理论是把内脏各器官按照其生理功能划分成二大部分,即脏与腑。同时,中医又把这些脏腑器官划归阴、阳二大类,以及按其脏腑在人体生理功能作用与自然界的金、火、木、土、水等五行为类比,以利于临床的辩证。为依据说明其变化关系,而更好地指导临床,也就是以阴阳为纲,以五行的生克关系作为临床的辩证思路。

五脏:肺、心、肝、脾、肾,心包络,属阴。

六腑: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属阳。

脏腑与五行关系

二、十四经脉

十二经脉也是按照五脏六腑而归属,故你称之为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以及督脉、任脉,合为十四经脉。

督脉为阳之总督,统一身之阳;任脉为阴,是全身阴经之海;而任督两经皆起于胞中。《灵枢》所载:十二经脉为正经,均有与五脏六腑相联系,故而按所属脏腑命名;而任督两脉原为奇经之脉,不单属于任一脏腑,然而此两脉又均有独自的腧穴,所以后世将其与十二正经合称为十四经脉。

三、十二经脉的阴阳表里

1.三阴三阳的理论来自《易经》。太极分为阴阳,阴阳又分为三阴三阳。

三阴——太阴、少阴、厥阴

三阳——太阳、阳明、少阳

2.十二经脉又分为手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根据中医的理论,经脉的循行有着手足同名经相接的特点。

手足同名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3.十二经脉阴阳互配,互为表里,也就是阴经与阳经相互联系。

表里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阴三阳,而阴阳经脉互为表里,互相联络;同时手足的同名经脉有同气相求、同名相接的关系。在临证时,诊断和治疗可依据其病证之阴阳、表里、上病下病的病变施以阳病治阴、阴病取阳、里经之证取表经或表里经互用,或上病取之下、下病取之上,等方法,使病证得以更有效地达到治愈的目的。

4.经络经穴在临证时诊疗上的作用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在内归属名个脏腑器官,外联四肢百骸,其循行由里至表,如环无端周而复始,以维护人体的健康。

经穴则是经气转注之处,故此凡人体任何一个经穴出现异常的变化,都反映了人体气血运行的某些障碍。所以,通过诊察经穴可以指导临床诊病治病,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患者咳嗽、咽干痒且伴有畏冷怕风,于肺经的泽下穴以及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均可能触及压痛点,若配合合脉诊即寸口脉浮,即可诊为外感之表证,也可知其咽喉充血疼痛,治疗时可取表里经同治:如补足三里,泻合谷、泽下及外关、风池,等以助胃气及疏风解表。

又有患者诉右上腹疼痛,加剧,并向肩背部放射,临证时,可于足少阳胆经的陵下穴及第七胸椎棘突旁或肝、胆俞等穴压痛明显,此时可以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而后可通过现代医疗仪器检验器官及血液以证实之;诊断明确后治疗当以清利湿热、疏泄肝胆为主:可选手足少阳经及背俞穴施治,方法以胆囊穴(陵下穴)、支沟、中脘、至阳旁、肝胆俞以泻之,此方可达到清泄肝胆、理气止痛之效。

临床实践证明,经络经穴的异常反应在临证时有着较好协助诊断和治疗的意义,若能较好地掌握及细心地诊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脏腑的募、俞穴、八脉交会穴和八会穴等1.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指出:“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于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实矣”。这就指出了原穴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是原气出入之处,若五脏六腑有疾病的时候,该脏腑的原穴就会出现异常反应,相应地也可以用该原穴来治疗之。故原穴可治疗该脏腑功能失常及本经脉的病证。2.络穴:络为阴阳表里经的互相联络之处,故络穴多用于治疗表里经的病证。例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可治大肠经的病证,起润肠通便的作用;阳明大肠经的络穴——偏历,可治肺经的病证,如咽喉疼痛、咳嗽,等;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公孙,可治胃脘疼痛等病证;阳明胃经的络穴——丰隆,可治脾之运化功能失常所致的痰饮证,等;手少阴心经之络穴——通里,可治小肠之尿赤痛,等证;太阳小肠经之络穴——支正,可治心主之情志病,等;足少阴肾经之络穴——大钟,可治膀胱之气化功能失常的小便不利;太阳膀胱经之络穴——飞扬,可治肾之功能失常所致的腰酸软,等证;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内关,可治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所致的胸腹胀痛,等;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外关,可治心包热伤所致的神志病,等;足厥阴肝经之络穴——蠡沟,可治胆腑功能失常所致的胁痛,等;少阳胆经之络穴——光明,可治疗肝经之血不足所致的目疾,等证。络穴都有调治表里经之病证,临床中常是原、络互配。

3.郄穴:说文解字注:“郄者,也隙也;为气血深集之所”。郄就是指骨和肉之间隙,是人体气血深深聚集的地方。郄可柔筋止痛,又起调理经脉、脏腑功能的作用,同时也是该脏腑经脉发生急生病变时的反应点;故多用于治疗急性病。如急性胃肠病,取足阳明胃经的郄穴——梁丘;牙齿疼痛用手阳明大肠经的郄穴——温淄;痔疮疼痛或咯血,都可用手太阴肺经之郗穴——孔最;狭心证可用手少阴心经之郄穴——阴郄;心悸亢进可用手厥阴心包经之郄穴——郄门;疔痈用手太阳小肠经之郄穴——养老;坐骨神经痛可用阳跷脉之郄穴——跗阳;解*时用阴维脉的郄穴——筑宾;等。

十二原穴:手太阴肺经之原——太渊,手阳明大肠经之原——合谷,足太阴脾经之原——太白,足阳明胃经之原——冲阳,手少阴心经之原——神门,手太阳小肠经之原——腕骨,足少阴肾经之原——太溪,足太阳膀胱经之原——京骨,手厥阴心包经之原——大陵,手少阳三焦经之原——阳池,足厥阴肝经之原——太冲,足少阳胆经之原——丘墟;十六络穴:手太阴肺经之络——列缺,手阳明大肠经之络——偏历,足太阴脾经之络——公孙,足阳明胃经之络——丰隆,手少阴心经之络——通里,手太阳小肠经之络——支正,足少阴肾经之络——大钟,足太阳膀胱经之络——飞扬,手厥阴心包经之络——内关,手少阳三焦经之络——外关,足厥阴肝经之络——蠡沟,足少阳胆经之络——光明,

任脉之络——鸠尾,

督脉之络——长强,

脾之大络——大包,

胃之大络——虚里;

十六郄穴:手太阴肺经之郄——孔最,

手阳明大肠经之郄——温淄,足太阴脾经之郄——地机,足阳明胃经之郄——梁丘,

手少阴心经之郄——阴郄,手太阳小肠经之郄——养老,

足少阴肾经之郄——水泉,足太阳膀胱经之郄——金门,

手厥阴心包经之郄——郄门,手少阳三焦经之郄——会崇,

足厥阴肝经之郄——中都,

足少阳胆经之郄——外邱,

阳跷脉之郄——跗阳,

阴跷脉之郄——交信,

阳维脉之郄——阳交,

阴维脉之郄——筑宾。

4.八会穴

会者,会集之处也。八会穴为体内脏腑、气血、筋脉、髓等八个组织功能会聚之处,这八个腧穴对其所会的组织之功能起着调节的作用。例如,气会——膻中,具有调节宗气之力,对气虚而喘可起定喘的治疗作用;血会——膈俞,则有养血调血之功,凡血虚之证,都可取本穴治疗;脉会——太渊,具有调节脉律之力,凡脉细微者,可取本穴治之;筋会——阳陵泉,则对经筋的病证可起调理的功效;骨会——大杼,则有壮骨之功力,凡骨病者都可取本穴配合施治;髓会——悬钟,具有调节髓海之功;脏会——章门,则对脏器起调节之功,如肺脾两虚、肝肾不足、肝脾不和等所出现的诸多病证,皆可配合取本穴治疗;腑会——中脘,则对消化功能失调之病证,可配合施治以增强其疗效。八会穴:气会——膻中,骨会——大杼,血会——膈俞,髓会——悬钟,脉会——太渊,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腑会——中脘。

5.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为奇经八脉与正经交会的腧穴,具有调节经脉及奇经的功能。由于经脉与奇经是纵横交织的经脉循行通路,所以也是调节机体脏腑功能平衡的治疗通道。例如:

A.冲脉行走于腹中至胸部,而冲脉交会于足太阴脾经之公孙穴;为此,公孙穴可治疗胸胁痛,胃脘痛等证;

B.阴维脉行走于胸腹,而阴维脉交会于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穴;为此,内关可治疗胃肠、胸、心脏等器官功能异常所致的病证;

C.带脉循行于腰部,而带脉交会于足少阳胆经之足临泣穴;为此,足临泣可治疗妇科之带下诸证;

D.阳维脉循行于躯干及头外侧,而阳维脉交会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外关穴;为此,外关可治三焦经之病证,尚可调节阳维之病证,如偏头痛及四肢麻木,等证;

E.督脉行走于颈及目内眦,而督脉交会于手太阳小肠经之后溪穴;故本穴可治头颈及背脊之病证;

F.阳跷脉循行于背及项颈,而阳跷脉交会于足太阳膀胱经之申脉穴;故本穴可治疗颈、背等部位的病证;

G.任脉循于腹部,而任脉交会于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所以本穴可调治妇科之证;

H.阴跷脉循行于腹部,而阴跷脉交会于足少阴肾经之照海穴;故本穴可调治妇科胎产诸证;

八脉交会穴由于经脉循行之关系,在临床上多互相配合使用以达到调理生理功能出现异常时所致的病证。

八脉交会配伍及治疗范围

6.下合穴

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指出:“荥俞治外经,合治内腑”。的理论,六阳经在膝以下都有各自的合穴。例如,足阳明胃经之合为足三里,手阳明大肠经之下合为巨墟上廉,等。因六阳经在膝以下都有一个合穴,故总称六阳经之下合穴。

六阳经的下合穴之名称:

足阳明胃经之合——足三里,手阳明大肠经之合——上巨墟,

足太阳膀胱经之合——委中,手太阳小肠经之合——下巨墟,

足少阳胆经之合——阳陵泉,手少阳三焦经之合——委阳。

7.募穴募者,幕也。乃经气聚集之处,五脏六腑在胸腹部都各自有一个募穴,经气由阴走阳,再由阳走阴,如环无端。因募穴是各脏腑经脉之气聚集之处,所以在临证时诊察各脏腑之募,对诊疗有着重要的帮助。例如,外感之证时,若诊察肺之募穴——中府,该穴会出现压迫感等异常反应,此时就可施以灸法以起到疏风祛邪、治疗咳嗽等证的作用。临床上凡哮喘、咳嗽时,中府穴也常有异常反应,而用该穴治疗也都可有效。由此类推,五脏六腑之募穴在诊疗时都可用作治疗参考。募穴与经络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如胃脘不适时,查中脘会出现异常反应,再杳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或三里下也会出现明显的异常反应;此时,若针刺足三里后,中脘穴的异常反应可随之减轻或消失。以此类推,五脏六腑及其经脉均可按此诊察和施治。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之所,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急性病。例如,咳喘用中府,胃脘痛取中脘,急性肠炎用天枢,小便癃闭则取中极,等。五脏六腑的募穴:脏:肺之募——中府,脾之募——章门,心之募——巨厥,肾之募——京门,肝之募——期门,心包之募——膻中;腑:大肠之募——天枢,胃之募——中脘,小肠之募——关元,胆之募——日月,三焦之募——石门,膀胱之募——中极。8.背俞穴背俞穴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背腰部的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所会聚于背腰部之处。背俞穴内连于脏腑,外联于足太阳膀胱经,所以每一个俞穴都以本脏腑的名称命名。其在人体背腰部的位置具有规律性;例如,心、肺在第五胸椎以上,肝、胆、脾、胃在第九胸椎以下至十二椎之间,肾及大肠、小肠、膀胱则在第二腰椎以下,而膈和三焦分别在第七胸椎有第一腰椎之旁。这说明在调理脏腑功能时存在节断,而这与现代医学的脊髓节断不谋而合。五脏六腑的俞穴可以反应本脏腑功能变化的情况。例如,咳嗽、喘在肺俞穴都可见到明显的松驰或压痛;肝胆功能异常时则于肝俞或胆俞处有明显压痛,等。临床上背俞穴多用于治疗慢性病证,但也可用于治疗急性病,如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所出现的胸闷疼痛,除辩证选穴治疗外,针刺督俞可以缓解其证状;急性胆囊炎可在辩证的基础上加刺第九胸椎旁的肝俞内侧,则可以立即缓解其疼痛。

9.五输穴

输者,运输也。根据《灵枢-本输篇第二》指出:“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始终,经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的理论,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都有“井”“荥”“输”“经”“合”等五个穴位,称之为五输穴。

五输穴的特点和作用有如下几点:

A.五输穴无论阴经或阳经都在肘膝关节以下,其经脉循行相对独立,较少与其他经脉发生交错;

B.五输穴的治疗作用具有相对的指征性,例如“井”主心上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咳喘而逆,“合”主内腑,等;

C.五输穴的运用灵活多变,可按各自的作用应用于临床治疗某种病证,也可按照病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选经配穴,同时也可按气血循行推算时间开穴治疗。如古代的“纳子法”和“纳甲法”,等。

D.五输穴分别以五行相配来说明其穴性,用以指导临床选穴配方辩证施治,对临床治疗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E.阴经与阳经从“井”至“合”,均与五行相配,既阴“井”“木”,阳“井”“金”,说明了阴阳之间存在互相制约和相互依存的生理关系,指导临床选经取穴配方的方法。

五、经外奇穴的临床运用

经外奇穴是指十四经的穴位以外,不列入经穴但对某种病证又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的那些穴位。历代的医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别治疗经验,如,对某些杂病的治疗取某个奇穴进行治疗。笔者也在几十年的临床中不断探索,现列举如下供同道参考运用。

1.对于神志病的治疗有许多有效的穴位可以选择,这些穴位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加入使用,有增强疗效的作用,可起事半功倍的治疗功效。例如,醒神开智用四神聪,不但可用于老年性痴呆,也可以治疗小儿脑瘫及先天性痴呆;又如,印堂穴可以用于治疗小儿惊风证;脑点可以治疗眩晕证;人中下可以治疗精神分裂症,也可以治疗小儿自闭证;等。

2.治疗眼睛病证。例如急性结膜炎,可取耳垂四点及耳背的散在芒刺点治之;治疗视神经病变,可用球后及新明II等配合辩证选穴配方可提高疗效;耳尖可治疗青光眼、房水阻塞、等病证;头部的眼点对于治疗假性近视有效;睑点配合辩证选穴治疗眼睑下垂及眼睑无力综合症,等。

3.治疗口眼呙斜及其后遗证可用牵正及内地仓、内人中、等四点。

4.治疗妇女内分泌失调所致的*褐斑等病证,可在辩证选经配穴的基础上加用背部的芒刺点治疗。

5.咽喉气管病证。例如急、慢性咽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可用泽下穴配合耳尖;气管炎若配合泽下穴及少商穴,可提高疗效。

6.支气管哮喘病证。若治疗支气管哮喘证,可用定喘穴及百痨穴可提高其疗效。

7.消化系统病证。治疗胃下垂及胃脘胀痛,可用胃上穴;若食积证,可用里内庭;急性或慢性兰尾炎可配合兰尾穴;如急性胆囊炎、胆石证、胆道蛔虫病、等,可用陵下穴或至阳穴,可起到极好的疗效;对急性胰腺炎,则可选用胰郄穴,同样可起极佳的治疗效果。

8.颈椎病及颈肩综合症、肩周炎等病证,可选用中平穴以提高疗效。

9.腰扭伤病证。若腰椎扭伤,可用额中穴治疗;而用手背的腰痛穴治疗急性腰肌扭伤,等证。

10.下肢病证。凡下肢酸痛以内侧为主的,可用肩前穴;若下肢酸痛的可用手三里下;若踝关节扭伤,则可用阳平穴。

凡经外奇穴应用治疗各种病证时,要求在辩证的基础上进行的选穴配方中加用,当然,有时也可单独使用。为了提高其治疗效果,在辩证寒热虚实上加用各种必要的手法,如行气、活血或补虚泻实法,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