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了解一下糖尿病是什么病?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类疾病,即体内糖的调节和利用出现了问题,使血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以及数值变化范围较大。主要分为1型,2型,也包括其他一些特殊类型.1型糖尿病的特点是不能产生胰岛素,2型糖尿病是由于身体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造成的。糖尿病是失明、截肢、肾衰弱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和干预是糖尿病患者良好生活的起点。
那么,什么人容易得糖尿病呢?前面已有答主已经做了详细的回答,概括起来都在以下8类中:
1.超重肥胖人群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2.四十岁以上中老年人;
3.有糖尿病家族史(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及兄弟姐妹);
4.高血压,高血脂患者;
5.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
6.吸烟、体力活动少(平均每日少于30分钟)、生活压力大和精神持续紧张者:
7.长期失眠或睡眠时间过长人群:
8.长期接受抗精神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人群。
还有人问到糖尿病的病前症状,也就是先兆是什么?在此也归纳了10点。
1.明明吃很多,体重却在下降;
2.视力减退,视线模糊;
3.伤口难以愈合;
4.刚刚吃完饭就感觉饿;
5.慢性疲劳感,身体乏力;
6.足部出现麻痹或疼痛;
7.夜间出现尿频;
8.睡眠不好:
9.喉咙干燥;
10.皮肤干燥、发痒。
如果符合易患糖尿病人群特征,且出现以上症状,一定要开始警惕了,及时检查,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我们都知道,健康的生活方式会为我们穿上最坚固的铠甲,把小到感冒大到癌症的疾病们统统踢出我们的身体,当然也包括糖尿病!
下面就告诉大家怎样做才能远离糖尿病?
1.23点前入睡,熬夜别超2点.
熬夜是年轻人患糖尿病与老年人明显不同的诱因之一,强行打断生理规律,长久会令自身的内分泌系统受损。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系统疾病,一旦内分泌系统受损,患病的几率也就增加了。
2.每餐只吃七分饱。
食欲、代谢的驱动都依赖于我们有适当的饥饿感,它会刺激我们的下丘脑,对内分泌、免疫系统都有好处。
3.拒绝加工食品。
预防糖尿病要限制总热量,并且要严格限制甜食、高糖食品、高油食品、垃圾食品、方便食品、快餐食品等加工食品。
4.每周运动分钟。
要达到预防效果,一周必须达到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快走、骑行、打羽毛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5.拒绝超重,拒绝忽胖忽瘦。
当体重超标甚至肥胖或反复时,体内胰岛素也会随之发生剧烈的变化,胰岛素的敏感性会变差,出现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6.按时吃早餐,晚上不饿补。
一日三餐如果不规律,血糖波动,就容易出现糖代谢紊乱。久而久之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随之而来。每周吃早餐少于两次的人比每天吃早餐的人,胰岛素抵抗发生率增高50%。
7.每日来点全谷物。
常吃精白米面的人,糖尿病患病几率升高。平时可以吃点全谷物,如燕麦、大麦、黑麦、糙米、玉米等。建议一般成年人每天吃50g~g全谷物.
8.好心态,啥都好。
高节奏工作和心理压力大,极易导致体内胰岛素代谢紊乱。即使清瘦型的人也有患上糖尿病的可能。精神愉快,身心健康,确实能给自己一个好的身体。
9.喝饮料,不如喝水。
常喝加糖饮料或加糖果汁饮料都能增加2型糖尿病发生发病风险。
———————————————————————————————
如果是已患糖尿病的盆友,请不要气馁,同时更要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注意控糖(控糖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不吃糖,是少吃控量,糖是我们身体能量的来源,控糖不等于戒糖。)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的六个控糖常识:
1.低血糖急救方法,要正确。
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的患者,如果发生低血糖,一定要吃葡萄糖急救,一次吃15g葡萄糖,吃普通碳水化合物是无效的。发生低血糖时不要吃太多,否则引起血糖升高。一般吃15g碳水化合物,15分钟后低血糖症状不缓解,再继续食用15g碳水化合物。
2.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单纯控制血糖效果不佳。
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控制血压、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来控制并发症,这样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效果,大大超过单纯的控制血糖的效果。
3.服用抗凝药阿司匹林不要间断。
服用阿司匹林进行抗凝治疗时,一定不要间断服用。阿司匹林是在血栓形成的一瞬间发挥作用,如果在发病前一周中停用了阿司匹林,患者体内没有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成分,就会引起血栓,导致更加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病变。
4.严格控糖,要以不出现低血糖为前提。
血糖高一点,并不会出现并发症。当糖化血红蛋白在8%以上,岁数较大的患者在9%以上时,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才开始明显增加。一次血糖升高,别太在意。
5.有时增加药量不一定降血糖,减少药量才能降血糖。
因为身体对降糖药物有反向调节作用,药量过大会促进升糖激素升高,反而会抵消甚至完全抹平降糖药物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减药后血糖就下降了,调整药物,要以医生指导为准。
6.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必须的。
监测血糖不仅要测空腹,还需要测餐后两小时,为查找血糖高的原因还需要测睡前血糖和夜间3点的血糖。但血糖仪测的只是一个时刻的血糖,要知道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的如何,就需要加测糖化血红蛋白。
PS:
从年龄上看:40岁以后,人体内的血脂就会越来越高。
从性别上看:男性比女性容易得高脂血症。
从职业上看: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容易得高脂血症。
从营养上看:长期食用动物性食物,尤其是饱和脂肪酸过多者。
从体力活动上看:久不锻炼,不常参加运动和体力劳动的人。
此外,长期紧张、苦闷、忧伤、吸烟过量、饮酒过量的人,以及患有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皮质醇增多症、肝病、肾病、胰腺炎、中风、肥胖,口服某种药物以及家庭中有高脂血症的人容易患高脂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