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沙林片治理过度包装仅靠法律还不行_食品包装_产业经济
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的一条消息引人关注,说的是我国商品包装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的确,环顾我们的周围,这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一瓶酒,一罐茶叶,几块月饼,或者什么滋补的玩意,动辄通过过度包装便抬高价格乃至成为“天价”。央视新闻说,我国的《包装法》正在制订当中,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据统计,单是北京市每年产生的近300万吨垃圾中,各种商品的包装物就约有83万吨,其中60万吨为可减少的过度包装物。在全国每年的城市固体废物中,包装物占到了30%。这就是说,过度包装不仅对环境保护构成威胁,同时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来看,《包装法》已经到了非出台不可的地步了。
前几天,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公告,拿“天价月饼”开刀,对月饼价格、质量、包装及搭售等有关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中秋节不是很远了,鉴于往年的月饼市场状况,未雨绸缪,或许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过度包装的商品并不限于月饼,倘若采取这种一个公告叫停一种过度包装商品的方式,“叫停”得过来吗?无疑,《包装法》才是治本之策。
国人一向乐于说与国际接轨,其实许多国家在产品包装管理方面,正有成例可循。澳大利亚规定产品的包装空位不得超过包装体积的25%,日本规定包装费用必须在这个产品价格的15%以下,荷兰规定60%的包装材料必须重复使用。这都是具体的,还有宏观的,比如最早推崇包装材料回收的德国,有一个“循环经济法”,规定生产中首先避免产生废物,否则必须对材料或能源进行充分利用;丹麦率先实行的“绿色税”制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包装材料回收……有这么多现成的经验作为参照,《包装法》的制定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有专家认为,解决过度包装问题要改变全民消费观念。在我看来,需要改变的还有社会风气。但凡过度包装的商品,很少是自己使用的商品,“天价月饼”不就属于“买的不吃,吃的不买”一类吗?我相信,多数国人的消费观念都是讲究实用的,但送礼—当然是亲朋好友之外的那种送礼则不然,得“拿得出手”。商家在包装上动一些脑筋,人为地“拔高”价值可以说是必然的。因此,商品过度包装表面上是市场实质上是社会风气催生的怪胎,如果社会风气得不到改变,即便有了《包装法》,过度包装恐怕也难根本禁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