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白癜风的治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641677.html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疾病主要的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胃镜已被很多地方纳入健康体检的项目。许多人拿到胃镜报告以后,看不懂哪些专业词汇,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恐慌。那么怎么看胃镜报告呢?常见的诊断名词又有什么意义呢?
怎样看胃镜报告
胃镜检查报告主要包括胃镜报告和病理报告两个部分。
胃镜报告一般有三部分,即内镜图片、诊断描述和诊断结果。
内镜图片一般对食管、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十二指肠球部、十二指肠降部各采一张图片,对发现的病变会根据情况采集图片。
诊断描述是主要是针对每个检查部位的文字描述,包括黏膜情况、蠕动情况、有无异常的息肉等作一些相关的描述。如果没有明显病变,一般描述为未见明显异常,如果观察到异常,则描写病变的大小、部位、累及范围、质地、是否容易出血以及是否造成胃腔狭窄等。
诊断结果是根据胃镜下所见医生给出的诊断,有时胃镜医生在病理报告前不能明确诊断,会描写为性质待定,需要通过病理报告来确定。
病理报告也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收到的组织标本位置和数量,表明胃镜检查过程中取了患者哪部分的组织、取了几块。
第二部分为病理医生对显微镜下组织细胞形态、分布的描述,比如粘膜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
第三部分为病理诊断,如萎缩性胃炎、胃腺癌、食管鳞癌等。
胃镜报告只是医生基于内镜看到的一些表现,并不是确定诊断。临床诊断还有赖于医生结合病理报告和临床症状等情况,综合作出判断。通常情况下,病理报告会晚于胃镜报告出来,但与胃镜报告相辅相成,所以看胃镜报告也要结合病理报告一起看。
常见的诊断名词以及临床意义
1、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内镜下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从轻到重依次分为A、B、C、D四型。病理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治疗的目的是减轻反流及减少胃分泌物的刺激及腐蚀。
2、巴瑞特(Barrett)食管:可为先天性,但常继发于胃食管反流,其病理特点是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巴瑞特食管多与反流性食管炎相关,并有发生腺癌的可能。防治巴瑞特食管最好的方法,就是积极治疗胃食管反流,并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3、食管裂孔疝:是指腹腔内脏器(主要是胃)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的疾病。可分为四种类型,即滑动型食管裂孔疝、食管旁疝、混合型食管裂孔疝、巨大型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原因,对于反流性食管炎内科治疗效果不好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4、非萎缩性胃炎:过去称浅表性胃炎,这种表述说明胃部黏膜浅层有炎症细胞浸润、而深层腺体正常。而根据炎症细胞的浸润程度,又可分为:轻型、中型、或伴急性活动等类型。如果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就基本等同于正常,可以不用治疗。
5、糜烂性胃炎或者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糜烂是胃黏膜受到有害因素刺激而引起的浅表层细胞损伤,病变局限于胃黏膜,是不穿透黏膜肌层的浅溃疡,通常愈合后不会留下瘢痕。多数糜烂都是急性的,去掉病因后可自行恢复。
6、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常伴有肠腺上皮的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内镜下根据胃黏膜萎缩的面积,分为六级,从轻到重依次为:C1、C2、C3、O1、O2、O3。病理上把萎缩性胃炎分为轻、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癌的癌前疾病,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因此需要积极治疗与定期复查胃镜。
7、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地反流入胃,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内镜下可观察到胃腔内多量浅黄至黄绿色潴留液,或胃壁上附较多含胆汁的黏液,胃黏膜弥漫性红色改变,黏膜皱襞水肿,或伴有糜烂、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主要是促进胃肠道蠕动、减少反流,胃黏膜保护,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8、胃黏膜脱垂:是因为松弛的胃黏膜逆行落入食管、幽门管等区域引发的疾病。胃镜检查时可见胃窦黏膜正常或呈点状充血、水肿,当胃窦收缩时,黏膜皱襞非常明显,可形成菊花状,掩盖幽门口,也可见到脱入十二指肠的皱襞经幽门管向胃腔内反涌过来。如果检查发现有胃黏膜脱垂,症状不明显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症状严重时可尝试胃镜下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9、胃黄色瘤:又称为胃黄斑瘤,脂质岛,是胃黏膜局部脂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瘤样病变,是一种假性的肿瘤。虽然黄色瘤是一种良性病变,但也是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因此应该早期进行处理。胃黄色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是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彻底去除胃黄色瘤的肿块病变,能预防复发。
10、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根据胃镜下的表现分为:活动期(A期)、愈合期(H期)、瘢痕期(S期)。溃疡的病理特点是黏膜出现溃烂、糜烂或者缺失,且溃疡深度可以达到黏膜肌肉层。值得注意的是有时胃溃疡与溃疡型胃癌难以区分,因此胃溃疡治疗后需要及时复查胃镜。
11、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组织。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息肉。
增生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为最常见的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腺瘤性息肉又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该息肉癌变率高达30%~58.3%,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错构瘤息肉系正常身体组织异常聚积引起的瘤样增生,类似于肿瘤的一种畸形发育肿物。
对于比较小的息肉,特别是多发性增生性息肉,可以暂不治疗,但需要定期复查胃镜,观察息肉有无增大和恶变,一般需要每年检查一次胃镜,对于较大的息肉应及时内镜下切除。
12、胃隆起性病变:胃局部隆起病变是一种胃镜下的描述,可能是胃息肉、胃间质瘤、异位胰腺、胃癌导致,也可能是腹腔内的脏器病变压迫引起。对于胃局部隆起的病变可进一步做超声内镜检查、腹部的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行对症治疗。
13、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肠化生”,是指胃黏膜膜表面出现了类似于小肠或大肠的上皮。根据肠化的范围,可分为不完全性肠化生和完全性肠化生,根据化生黏膜的形态和性质,可分为小肠化生和大肠化生。不完全肠化生,尤其是不完全大肠化生可能与胃癌有密切关系,病理报告有肠上皮化生时,一定要定期复查胃镜。
14、不典型增生:也称异型增生,目前多称为上皮内瘤变。是指细胞异常生长和增多,包括细胞大小、形态、排列异常,黏液分泌减少,细胞核、细胞浆比例减少等。根据异常增生的范围可分为轻、中、重三级,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又叫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不典型增生则属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对这一结果要给予高度重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就是早期胃癌。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由医生综合判断,并密切观察、合理治疗。
15、癌症:胃镜是诊断食管癌、贲门癌和胃癌主要的方法,通过病理活组织检查还可以明确癌症的类型比如鳞癌、腺癌、印戒细胞癌等,以及分化程度如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癌。通过胃镜的精查还能发现早期癌,对于早期癌可以在内镜下黏膜切除,如果是中晚期癌,就需要手术以及放疗、化疗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