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16个糖尿病日防治需要共同关注让教育保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瘕风级别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35654.html

为什么柚子只能吃几瓣?为什么不想吃糖的时候也得吃?为什么饮食和运动控制得很好也会犯病?为什么这么瘦也会高血糖?——无数个琐碎的“为什么”,构成糖尿病患者的日常。

今年11月14日,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为“教育保护明天”。

据统计,在超过95%的时间里,糖尿病患者要靠自己照顾自己。因此,教育民众保持饮食与运动的平衡,依然是目前防治糖尿病最好的手段。

被“糖”捆绑后,对抗与和解

有意识地控“糖”,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

一周前,刚大学毕业的李丹被确诊糖尿病。

身高1.6米以上、不到斤的李丹怎么也没想到,她认知里的“中老年病”,静悄悄地降临在自己身上,“太突然了,我也不是那么爱吃甜食的人。”

医生告诉李丹,她因急性胰腺炎而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导致继发性糖尿病。

餐后两小时,医护为糖尿病人取血测量血糖

糖尿病有1型、2型、特殊类型和妊娠糖尿病。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肥胖等原因导致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1型糖尿病相对较少,大多是自身免疫系统问题导致的胰岛β细胞被破坏而无法分泌胰岛素。

1型糖尿病每年发病率接近十万分之一,且初次发病大都在30岁以下。25岁的贵阳姑娘宋佳,5岁时就成为这“极少数”。

饮料、蛋糕等食品,在宋佳的童年几乎属于禁忌品。看到朋友们享用这些食物,宋佳向家人征求意见,父母劝慰她“吃了会生病难受”,她同意了,却又难受得止不住眼泪。若实在忍不住,她仍会偷偷去买一些小零食。

中考前一周,宋佳因高血糖酮症酸中*,住院一周。从那以后,宋佳更自觉地抵制高糖类食物,每餐尽可能多食蔬菜。

宋佳需要对抗的,不止是“糖”的诱惑。

正常人血糖偏低,比如长时间没有进食,人体会启动反向调节机制,升糖激素会增加,以维持血糖的稳定。而糖尿病人的反向调节机制是缺失的,他们可能随时随地发生的低血糖,甚至重度低血糖。

某段时间,宋佳经常感到腿脚发软、头冒虚汗,“低血糖犯了,那时候不想吃糖也得吃,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更麻烦的是,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需终身注射胰岛素,无法像常见的2型糖尿病患者那样,以控制饮食和口服降糖药物等方式治疗。

连续20年,每日三餐前、每晚睡觉前,宋佳都要在腹部注射胰岛素。青春期时她尽可能避开周围人的注视,找个角落为自己打上一针。如今,即使在人来人往的公共餐厅,她注射时也能淡定自若。

这是一种和解。宋佳开玩笑说她心态比较“得过且过”——既不为自己被“糖”捆绑的人生伤感,也不报以太多未来能被完全治愈的期待,“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有意识地控制血糖水平,大多数时间我和普通人无异。”

内分泌科护士问询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调理情况

内分泌科医生的28年:诊疗与陪伴

宋佳的主治医生,贵州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娟。从业28年,也陪伴了宋佳20年。

去年,杨娟接诊了刚满1岁的1型糖尿病患者浩浩,刷新了她从业以来,所诊疗患者的最小年龄记录。

“他一看到‘白大褂’就嚎啕大哭。”杨娟很心疼。又是一个“宋佳”,严格控糖、注射胰岛素,将从男孩尚未记事起,伴随他一生。

杨娟还曾遇到过一位30多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库欣综合症引起继发性糖尿病,高血糖导致的全身多个部位的不同程度的感染。患者离开人世前说:“我很害怕,你们能不能陪陪我?”管床医护连续几天都没有回家,日夜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杨娟表示:“糖尿病治疗的关键,更在于患者及家人的日常自我管理。我们要做的,是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让患者遵照执行。当他们无力控制好的时候,再调整方案。”

据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所提供的最新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糖尿病患病率为9.4%,也就是说,每0人里,有94名糖尿病患者。

20多年前,贵州中医院内分泌科的日常住院病人约10人左右,至今年这一数量已翻了10倍以上。

“值得庆幸的是,因酮症酸中*而重度昏迷的患者大幅减少。”杨娟说,曾经来住院的患者大多因酮症酸中*昏迷,需紧急抢救,而如今这样的情况每年不超过10例,“市民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

这与广泛的宣传教育有关。年,贵州中医院设立内分泌科,每月都会组织开展防治糖尿病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范围早已扩及到市民。此外,他们还通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